来源:央视网
有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现实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一到就业市场,只要是出“苦力”,那这样的职业就不受待见,只要是用脑干活、坐办公室,似乎就显得“高级”。
家政行业就饱受如此困扰。纵然拥有3000万左右从业人口、6000亿元左右营业额的庞大规模,我国的家政行业仍不同程度地遭遇职业上的歧视和认识上的偏见,很多人仍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
在国家多次发文要求各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专业的情况下,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数量真的是“点到为止”,已经开办的学校也无法摆脱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的尴尬,很多家长对孩子所学的专业也表示不解。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家政服务就是“做饭带孩子”,学家政服务专业是“花钱学一个不用花钱就会做的事”,还得追问这还需要学吗,以后能有什么发展?
现实却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家政就被列为必修课,长大还可以考取各类家政大学。家政行业已经是一个成熟行业,家政职业也备受尊重。
曾经,有雇主愿意开出月薪20000元请家政人员,要求既要能辅导小孩学习,又要能开车接送小孩上学放学,既要能煮一手好菜,又要对家庭开支进行管理,却“一将难求”。这显然是一个既能上得厅堂,又能下得厨房,有文化、懂财务、会驾驶的复合高端人才。
家政不仅是家务,而是由简单的体力劳动演变成需要专业知识的复杂劳动,不仅颠覆了传统观念对于家政的想象,恐怕也不是那些“看不上”家政行业的人想干就能干的,甚至不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培训,就难以胜任。
事实上,被如此误解的职业与行业不只家政一行,厨师、技工、装修等职业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它们往往都被归入动手不动脑、又累又不挣钱的行当。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这样的观念不是没有原因的。认为体力活钱难赚,是觉得在吃“青春饭”,相较于“脑力工作”,不可持续的预期让人恐惧。此外,诸如家政等行业的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并不完善,即使短期赚快钱,人们还是没有安全感。更有甚者,抛出“人工智能取代论”,贩卖“体力劳作失业论”,让人恐慌。
狭隘的理解早已跟不上社会的步伐。“蓝领”之需潜力巨大、增长迅速,并且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代表稀缺,专业水平的提升、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越老越值钱”的。
谈到发展空间,就不得不提到当年引发热议的“北大屠夫”陆步轩。“北大才子”和“卖猪肉”标签之间的碰撞曾引来多少吃瓜群众看热闹,“读书无用论”一时甚嚣尘上。结果如何?陆步轩成功创办了“壹号土猪”,曾经的北大“抹黑者”变成了创业的偶像派。
再说人工智能,人类和机器人擅长的工作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机器人能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却无法感性地去把握这个世界。旧工作或许会被机器人逐渐取代,但对工作的创新性、人文性、情感化要求则会越来越高。博闻强记的“两脚书柜”或可能失业,但擅长照顾老人、小孩的家政服务反而会倍受欢迎。
职业没有贵贱,水平却有高低。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